1971年一个平凡的下午,山东济南军区大院迎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访客——一个衣衫褴褛、神情萎靡的流浪汉。大院门口的士兵见此情景,起初以为他是来乞讨的。士兵们礼貌地劝他离开,告诉他可以去其他地方。然而,流浪汉却郑重其事地回应:“我不是乞丐!我是红军的一位团长,我来找杨得志司令官申诉冤屈。”士兵们有些困惑,开始怀疑他是否精神失常。尽管流浪汉的外表显得疲惫不堪,但他语气真诚、眼神坚定,这让士兵们开始动摇。
于是,士兵们决定向内部报告,没想到的是,杨得志司令官竟然同意接见这位陌生人,并安排他留下来吃饭。这位流浪汉到底是谁?他真的是红军的团长吗?如果真是如此,为何会沦落到如此田地?
当流浪汉见到杨得志时,激动得眼含热泪,哽咽着说:“司令官!是我啊!我是侯礼祥!”杨得志愣住了,首先警惕地打量着他,听到这一句话后,才惊讶地抓住了他的手,激动地说道:“侯礼祥?你怎么会变成这样?”原来,这个流浪汉居然是杨得志在长征时期失踪的老部下——“李祥”,而他的真名其实是侯礼祥。
展开剩余74%侯礼祥出生在江陵县熊河镇的侯垱村。他的父母在他年幼时双亡,孤苦伶仃的他离开家乡,在荆州谋生,后因生活所迫辗转来到武汉。在武汉,侯礼祥结识了一位叫“梁哥”的乞丐,梁哥鼓励他加入革命,最终侯礼祥在1928年自愿参军,加入了红军。从此,侯礼祥的命运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
侯礼祥在红军中表现出色,很快被提拔为红三军团五师十四团的兵员,并于1929年3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小时候家里人习惯称他为“礼祥”,所以他在部队里也被大家称为“礼祥”,并因此被误记为“李祥”。尽管后来他发现了这个错误,并且知道自己应当纠正,但由于这个名字已经被大家习惯使用,侯礼祥懒得再去更改,也就让这个误会一直存在。
在长征期间,侯礼祥与杨得志在红军队伍中并肩作战,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侯礼祥所带领的部队常常处于战斗的最前线,他们被赋予了“尖刀”部队的重任。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侯礼祥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征服雪山草地、攻打腊子口等一系列艰难战役中,侯礼祥从未退缩,屡次因负伤而生死未卜。
尽管如此,侯礼祥依旧凭借坚强的毅力坚持战斗,在长征结束后,他因伤被调到延安中央抗日军政大学休养,并最终成为延安中央警备团副团长。然而,伤痛让他的战斗力大减,侯礼祥自觉拖累部队,便主动提出申请转至后方工作。于是他被调至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之后又在叶剑英的安排下,参与了对湖北地下党组织的支持工作。
然而,由于当时敌占区的特殊环境,侯礼祥的证件被盗,而他不得不化名“侯文彬”,并凭借非凡的交际能力,为组织提供了大量情报,甚至步步升职为国民党联保主任。但最终,因一名叛徒的背叛,侯礼祥失联,与党组织的联系被断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才重新与组织取得联系。
直到1971年,侯礼祥再次见到了杨得志,通过这次见面,他终于证明了自己的身份。杨得志在了解侯礼祥的遭遇后,深感痛惜。侯礼祥的失踪导致他在新中国成立时未能获得应有的晋升,他本应成为中将,然而因身份混乱,他只能在生活中艰难度日。侯礼祥不得不靠别人家的房子为生,靠在茶馆里煮茶、做些手工活来勉强维持生计。作为一名为革命英勇奋斗的红军老战士,侯礼祥的结局让杨得志心情沉重。
杨得志感慨万千,对侯礼祥说:“你在这好好休息休息,在这里吃个饭,我马上给组织发电报,证明你的身份。”于是,杨得志向相关部门发出了证明信,最终为侯礼祥恢复了名誉,使他得到了红军、残废军人及离休干部的待遇。杨得志的帮助,让侯礼祥得以结束多年的苦难,而国家也终于没有忘记那些曾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
发布于:天津市选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