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是长征中冲锋陷阵的红军将领,又是开创"舒体"书风的一代宗师。他被赞誉为“红军书法家”“马背书法家”“党内一支笔”,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和首任主席。
毛泽东词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今年是舒同诞辰120周年。《舒同书法艺术文献展》和《舒同书法学术研讨会》将于近期在上海举行,而艺履.美术馆已先期在互联网平台上线三期《纪念舒同诞辰120周年书法特展》,让更多人走近他的艺术世界,感受艺术的温度与时代的回响。
此次展览精选舒同不同时期的书画佳作,涵盖其早年的锋芒初露、中年的沉稳大气,以及晚年的返璞归真。这些作品融汇古今,刚柔并济,既有颜筋柳骨之雄浑,又具时代革新之气象。透过它们,观众不仅能领略“舒体”书法的美学精髓,更能感受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情怀。
自书诗一首
舒同的一生是“革命与书法”的一生。他的笔墨既镌刻在延安窑洞的土墙上,也闪耀于名胜古迹、高等学府的门牌与匾额之中。这种双重身份赋予其特殊的历史影响——当同时代书家仍在书斋临帖时,舒同的书法已随着革命足迹和新中国建设的步伐,完成了从传统书艺到现代审美的蜕变。他书写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 校牌及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的校训,1959年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全国农展馆落成到山东请他题名。
舒同题字的场馆之一。
舒同无论身处战场还是工作岗位,始终坚持书法创作。据统计,他为《大众日报》、《青岛日报》、《福建日报》、《厦门日报》、《西安晚报》等数百家报刊题写刊名,为华东师大、同济大学、宋庆龄故居、协和医院、黄鹤楼等数百家单位题写匾额。1988年,他先后在北京、济南、上海、福州举办个人书法展,并两次率领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访日,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对外传播和交流做出了开拓性贡献。1995年出版的《舒同书法集》,收录了他 1926年至1984年间的90余件作品,涵盖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多种字体。
舒同题字的场馆之一。
舒同是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的笔墨,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创新的探索,在点画转折之间,尽显大家风范。他创立的“舒体”从“二王”入手,以颜、柳之楷为本,取各家各体之长,使圆浑之劲,用藏锋之功,寓巧于拙,借古于今,创独特风格,立“七分半”字体。即结体上楷、行、草、篆、隶五体各取一分,风格上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合称“七分半”,兼具传统书法的韵味与现代审美的气息,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舒同以书法闻名于世,而他常趁笔墨余韵勾勒的梅兰竹菊,鲜有示人。《纪念舒同诞辰120周年书法特展》特别在线上呈现这些佳作,带大家一窥先生艺术世界的另一面。
舒同的绘画作品。
长期以来,舒同的书法虽然流布全国,深受文化界和书法爱好者喜爱,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但是从学术的不同维度梳理其书法的学术成果还不多,这与他的艺术成就存在很大的反差。“希望通过本次文献展和研讨会对于舒体书法进行一次全面的学术性批评,并梳理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为今后的现当代书法研究提供一个范例。”展览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选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