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场、挥手致意、一脚射门划出弧线,球稳稳当当地飞向球门……8月9日,在北京人形机器人赛训基地,机器人为即将到来的运动会进行训练的场景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记漂亮的射门之后,本想“趁热打铁”的机器人继续发力,结果连着两个球都没有进,直接懊恼倒地,左右摇头的动作十分沮丧,像在反思,过了一会儿又自己爬起来重新练习,甚是可爱。
训练场上,机器人的进球瞬间。时斓娜 摄
机器人们为之准备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8月14日至17日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正式举行。届时,这些经过严格训练的机器人运动员将在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外围赛共26项目上展开实力比拼,展现人工智能技术在体育领域的最新成果。
据悉,这场汇聚全球顶尖科技力量的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吸引了来自全球五大洲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500余台人形机器人参加,它们将进行538个比赛项目的竞技对决。其中全程由AI算法自主控制,无需任何人工操作的全球首创5V5阵型足球对抗赛将在运动会上演。
8月9日,记者探访北京人形机器人赛训基地,多支队伍在此进行比赛前最后的调试和准备工作。来自华北电力大学的“电力之光”战队和来自北京建筑大学的“驰稳”战队还在现场模拟正式比赛情景,进行了3V3足球对抗训练。在专属的缩小版绿茵球场上,机器人们穿上战队球衣,通过AI自主决策有模有样地传球、配合、射门、防守,摔倒后努力站起来,进球后还挥舞手臂,仿佛在欢呼庆祝……
模拟赛现场。时斓娜 摄
“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科技体验。”在现场观看模拟赛后,北京篮协副主席、青少年发展委员会会长焦健说,“机器人展现出的运动能力让我对体育科技的发展有了全新认识。”他认为,机器人在情绪稳定性和数据分析方面具有优势,未来很可能成为运动员训练中的重要伙伴。
足球比赛考验人形机器人视觉定位、沟通协同、决策算法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为了让机器人在比赛中有更好的表现,现场的工程师正紧锣密鼓地调整代码、优化算法。
赛训基地,战队进行调试准备。时斓娜 摄
“训练中主要的难点在于决策部分,最常见的是机器人决策失误,与队友发生碰撞,导致摔倒或找不到球。”北京信息科技大学“I-Kid”战队队长高小松告诉记者,因此,战队通过加入碰撞检测算法等方式,减少队友间不必要的碰撞,提高协作效率。“希望能够在这次比赛中积累更多经验。”高小松说。
比赛在即,目前各队伍已经进入赛事筹备的冲刺阶段。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组委会市场开发部部长、北奥集团董事长赵东伟介绍,尽管之前已有多个人形机器人单项赛事,但尚无综合性赛事,本次运动会是全球首个为人形机器人组织的综合性竞技赛事。“我们希望通过赛事提供一个人形机器人展示的平台,在过程中取长补短、拾遗补缺,推动技术迭代升级,从而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赵东伟表示。(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时斓娜 吴凡)
选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